昌平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xwbar的头像
2025-08-26 21:10:08
/
中国勇夺世界杯

1、城北街道 城北街道,为昌平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地处昌平新城的功能核心区,东邻南邵镇,西、南与城南街道毗连,北与十三陵镇接壤。街道面积18.9平方千米。

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此建永安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昌平县治所由城西旧县迁来。明正德八年(1513年),昌平县升州,县城改为州治所。明末为昌平道治所。清初为霸昌道治所。民国二年(1913年),州改县,为县政府驻地,称昌平镇。1990年5月至1999年12月,为城区镇。1999年12月30日,成立城北街道。截至2011年末,城北街道有常住人口187228人。截至2020年6月,城北街道下辖43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昌平区水库路1号。

2011年,城北街道工业总产值297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6300万元,增值税2100万元,企业所得税14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6.4%。

2、南口地区 南口镇,北京市昌平区下辖镇,地处昌平城区西北部,东临城南街道、十三陵镇,南连马池口镇、阳坊镇,西毗流村镇,北接延庆区八达岭镇。镇域面积201平方千米。

南口地区在北魏时期形成村落。明代及以前,南口村及以北部分地区属延庆州(县),以南地区属昌平州(县)。民国元年(1912年),昌平、延庆两县经过协商,以南口火车站、南口机厂为中心设立南口镇,铁路以南归昌平县,铁路以北归延庆县,两县共管一镇。1949年4月,南口镇划归昌平县。1950年,撤销南口镇,属昌平县第三区,为区公所驻地。1953年11月,恢复南口镇。1990年5月,南口镇分为南口镇和道南镇。1997年12月,桃洼乡、道南镇并入南口镇。1998年9月,土楼乡的3个村并入南口镇。截至2018年末,南口镇有户籍人口45776人。截至2020年6月,南口镇下辖11个社区和2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昌平区南口镇南七路5号。

3、马池口地区 马池口镇,北京市昌平区下辖镇,地处昌平区中南部,东邻南邵镇、沙河镇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心区,南接海淀区上庄镇、昌平区阳坊镇,西临南口农场,北接南口镇和昌平卫星城。镇域面积61.67平方千米。

1949年4月16日,昌顺县分为昌平、顺义2县,马池口地区属昌平县一区。1953年7月,改制小乡,设马池口、白浮、百泉庄、上念头、横桥5乡。1956年8月,5乡合并为马池口乡。1958年8月,属十三陵公社,改称马池口工作站。1959年6月,属城关公社,改马池口管理区和马池口大队,下辖25个行政村。1961年5月,成立马池口公社,下辖14个行政村。1982年4月,公社改乡。1990年2月,乡改镇,下辖13个行政村。1997年12月,撤销亭自庄乡,亭自庄乡的5个村并入。1998年11月,土楼乡的土楼村、葛村并入。截至2018年末,马池口镇有户籍人口36394人。截至2020年6月,马池口镇下辖1个社区和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昌平区马池口镇北小营村。

4、沙河地区 沙河镇,北京市昌平区下辖镇,地处昌平区南部,东与百善镇、北七家镇接壤,南与东小口镇、回龙观街道相邻,西与阳坊镇相接,北临南邵镇、马池口镇。镇域面积54.7平方千米。

1949年2月,沙河地区属昌顺县。1949年4月,属昌平县二区。1953年7月,成立沙河镇,辖1街、6村。1956年2月,沙河镇并入大乡,改称沙河乡。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1958年11月,沙河乡改沙河工作站,属小汤山公社。1959年11月,成立沙河中越友好公社,沙河镇管理区成立。1961年6月,沙河中越友好公社撤销,成立沙河公社。1981年7月,沙河公社改乡。1987年1月,沙河乡并入沙河镇。1990年6月,沙河镇分为沙河镇和巩华镇。1993年10月,巩华镇下辖的农村并入沙河镇。1997年12月,沙河镇、巩华镇复并为沙河镇。1999年10月,七里渠乡并入。1999年12月,昌平县改区。2007年11月28日,沙河地区办事处成立,同时保留沙河镇建置。截至2018年末,沙河镇有户籍人口52701人。截至2020年6月,沙河镇下辖2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昌平区沙河镇百沙路。

5、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北京市昌平区下辖街道,地处昌平城区的东南,东邻南邵镇,南与马池口镇相连,西到南口镇,北接十三陵镇、城北街道。街道面积14.1平方千米。

1949年4月,成立昌平镇。1958年后,属十三陵、城关、昌平镇3公社。1979年6月,更名城关公社。1982年9月,公社改乡。1986年4月,城关乡并入昌平镇。1990年5月,昌平镇分为昌平镇、城区镇。2003年,昌平县改区,昌平镇改为城南街道。截至2011年末,城南街道有户籍人口63861人。截至2020年6月,城南街道下辖16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昌平区南环东路18号。

6、东小口地区 东小口地区为北京市昌平区辖镇(地区),位于区境东南部,距亚运村8千米。办事处(镇政府)驻中滩村386号。京包铁路、立汤公路于此交会。

1958年由昌宛县划入海淀区。1959年划入昌平县,与沙河、北郊农场、北七家合并改沙河公社,1961年析设东小口公社,1983年改小东口乡。1996年,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东小口村、中滩村、陈家营村、太平庄村、贺家村、芦家村、单家村、路庄村、店上村9个行政村。1997年12月,撤销东小口乡,设立东小口镇。1999年,撤销霍营乡,并入东小口镇。

2002年末,镇政府驻中滩村,面积30.04平方千米,人口1.56万人,邮编102209,辖东辰小区、太平家园、佳运园、华龙苑南里、华龙苑北区、天通苑小区、天通西苑一区、天通西苑二区8个社区和上坡、小辛庄、马连店、太平庄、中滩、东小口、兰各庄、半截塔、芦村、陈营、店上、单村、贺村、梁庄、霍营、魏窑16个行政村。

2006年末,东小口地区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23.00万人,辖31个社区、16个行政村。2008年辖35个社区、16个行政村。2011年辖40个社区、16个行政村。2012年12月31日,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天通苑北、天通苑南和霍营三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暂驻太平庄北街69号,辖区东至北七家,西至中滩村与太平庄村村界处,南至太平庄中街,北至北七家东三旗村界。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暂驻中滩村北三街82号,辖区东至天通苑东区围墙,西至陈营村东小口村界,南至海淀朝阳区界,北至太平庄中街,管理15个社区和1个村(陈营村)。霍营街道办事处暂驻黄平路207号,辖区东至霍营村界,西至回龙观小区,南至霍营兰各庄村界,北至回南北路。

7、天通苑北街道 天通苑北街道是昌平区下辖街道。

2012年12月31日,天通苑北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太平庄北街69号,辖区东至北七家,西至中滩村与太平庄村村界处,南至太平庄中街,北至北七家东三旗村界。

行政区划

面积约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4万,户籍人口约1.6万,人户分离人口约5万,流动人口约7.4万。

天通苑北街道下辖以下村级单位,3个行政村及9个社区:

天通东苑第三社区、天通西苑第二社区、天通西苑第三社区、天通西苑第四社区、天通北苑第一社区、天通北苑第二社区、天通北苑第三社区、天通中苑第一社区、太平家园社区、太平庄村、白坊村、狮子营村。

8、天通苑南街道 天通苑南街道是昌平区下辖街道。2012年12月31日,天通苑南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中滩村北三街82号,辖区东至天通苑东区围墙,西至陈营村东小口村界,南至海淀朝阳区界,北至太平庄中街,管理15个社区和1个村(陈营村)。

2012年12月31日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天通苑南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和霍营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后,原东小口地区办事处辖区剩余部分为调整后的东小口地区办事处辖区范围,地区办事处驻地不变。

9、霍营街道 霍营街道是昌平区下辖街道。2012年12月31日,霍营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黄平路207号,辖区东至霍营村界,西至回龙观小区,南至霍营兰各庄村界,北至回南北路。

历史沿革编辑

原【霍营乡】为原昌平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5千米。京包铁路、京昌公路过境。

1958年划入红旗公社。

1960年析建沙河公社。

1983年改霍营乡。1996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半截塔、魏窑、上坡、小辛庄、梁庄、霍营、马连店7个行政村。

1999年,撤销霍营乡,并入东小口镇。

2012年12月31日,霍营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黄平路207号。

10、回龙观街道 回龙观镇位于昌平区最南端,南接海淀区西三旗,北至沙河镇,西紧邻海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航天城、永丰乡,东邻东小口镇,距德胜门仅10公里,昌平区的南大门。地铁十三号线贯穿东西,八达岭高速公路纵穿南北,京包铁路蜿蜒而过,北清路把回龙观与中关村紧紧相连;344、345、925、315、618、398、375(支)、371、719、919、811、819、307、845等多条公交线路在我镇辖区内设有车站。回龙观镇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4年12月16日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回龙观地区工委、办事处成立暨揭牌仪式。回龙观地区辖区面积34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28个社区。辖区内有中央、市、区属企、事业单位80余家;大专院校6所,中学1所,小学7所;医院2所,社区医疗网点12个,敬老院2所;工商所各一个。辖区内居有六个民族,包括汉族、蒙族、回族、朝鲜族、满族和土家族,总人口达2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4万人,流动人口8万人。

随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际商城,全国最大的高校住宅区---育新花园和北京市最大的人文社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在我地区的兴建,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经济成份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多种所有制成份的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回龙观地区将继续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实际,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一、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利用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的建成,带动周边区域的房地产业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做到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回龙观建设成为居住的首选之地。二、不断发展工商业在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努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商业服务项目;加强对商业流通行业的引导,使之有序、健康发展,努力引导建设一个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商业流通中心。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中关村,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好投资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来我地区落户,以此来优化我地区的产业结构。

11、龙泽园街道 因辖区内有龙泽苑社区而得名。2015年,撤销回龙观镇,设立回龙观、龙泽园、史各庄3个街道。

龙泽园街道辖区范围东到原回龙观镇与霍营街道界线,西至京藏高速路,南到北京地铁13号线,北至回龙观北路。面积约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2.3万人,户籍人口2.7万人。

12、史各庄街道 因辖区内有史各庄村而得名。1961年为沙河中越友好公社史各庄大队,后改史各庄管理区。

1983年改史各庄乡。

1996年,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朱辛庄、东店、西店、定福皇庄、史各庄5个行政村。

1999年9月,市政府同意昌平县撤销史各庄乡,并入回龙观镇。

2015年,撤销回龙观镇,设立回龙观、龙泽园、史各庄3个街道,并将原回龙观镇京藏高速公路以东、定泗路以北区域划归沙河镇(地区办事处),碧水庄园居住区由沙河镇(地区办事处)统一管理。

史各庄街道辖农学院、昌艺园、领秀慧谷3个社区(另有1个待建、4个未建社区)以及朱辛庄、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定福皇庄、史各庄5个村。

史各庄街道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人口约12.24万人,辖农学院、昌艺园、领秀慧谷3个社区以及朱辛庄、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定福皇庄、史各庄5个行政村。

13、阳坊镇 位于北京城区外西北,太行山支脉驻跸山下,距颐和园20余公里,毗邻海淀中关村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镇域面积40.5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3万人。京密引水渠贯穿镇内。沙阳路、温南路、颐阳路和沙三铁路交汇境内,六环高速公路掠域而过。7路、20路、911路、914路公交车连通市区及四面八方。镇内各村柏油路相连,畅通的交通和优美的自然景色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2001年2月,阳坊镇被市政府确定为郊区33个中心镇之一,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14、小汤山镇 昌平县辖镇。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61年建小汤山公社,1983年置小汤乡,1990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距亚运村17公里,距首都机场19公里。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沙顺路、立汤路等城区道路。辖后牛坊、大汤山、小汤山、大柳树、葫芦河、阿苏卫、官牛坊、马坊、讲礼、尚信10个村委会和市场街1个居委会。有地热(温泉)资源。有旅游、度假、康复、疗养等行业。有特菜种植、罗非鱼养殖等。亚洲最大的航空博物馆设此。

15、南邵镇 昌平县辖乡。1956年置南邵乡,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61年更名南邵公社,1982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京密引水渠过境。辖姜屯、景文屯、张各庄、南邵、张营、纪窑、金家坟、东营、辛庄、四合庄、何营、小北哨、北邵洼、营坊、三合庄、官高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砖瓦、砂石料加工、水泥、模板、钢管厂,还从事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兼产蔬菜、水果。

[第1页][2]

如何重置Sony电脑系统(一步步教你恢复Sony电脑系统到出厂设置)
阴阳师:狂骨6号位大佬都爱选攻击加成,解开御魂搭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