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吴之战,吴人为什么最恨杜预?后来却又因何反转称杜预为杜爸爸?——杜预(十)

另外,他还专门修建了高等教育学府或者讲堂,以宣扬教化,使得江汉地区的民众百姓们都心怀感激,周边很到地区都得到了基本的文化教育。而对于那些反对接受教化,还不时侵扰的当地少数民族,杜预一方面主动进山拔掉贼寇的固定据点,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交错布置营寨,防守住要害之地的方式进行严防死守,从而巩固地方和平稳定的局面。
在荆州,杜预还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zhì]水、淯水两江之水,用于灌溉农田,使得多达一万余顷的农田由此受益。为了使公有的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这样公私农田既可以分享灌溉之利,又避免了争夺水源的矛盾。
以前的旧水道唯有沔水、汉水两条水路途径江陵,水路长达一千多里,北向却一直都没有水路。同时,巴丘湖,以及沅水和湘水,同长江之间被一段山岭阻隔,形成表里,地形地势十分险峻坚固,荆州当地的蛮夷少数民族向来以此作为倚仗。杜预便下令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长达一万余里,使得夏水和沅、湘两水相互连接沟通,这样既解决了长江的泄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主要指零陵郡和桂阳郡)。
随着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的实施,杜预可谓是政绩斐然,当地百姓颇为受益, 对杜预大为赞赏,以前曾经仇恨杜预的人也都心存惭愧,纷纷恭敬地称其为“杜父”。荆州以南地区的百姓甚至还作歌颂扬,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对于本职工作是尽职尽责,但凡有利国利民的事,不管是谁提出来,还是他自己想到的,他都会付诸于行动,予以实施,是个典型的行动派。而且对于各种工程兴建营造,他都会有始有终的进行进度审核和监管,所以在他的治下,很少有半途而废,或者事情办不好的情况发生,按照现在的话说,杜预堪称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
不过这世界之大,什么人都有,人世间总是不缺挑毛病的人。有人就讽刺杜预,说他思虑太过于琐碎,杜预听说后说道:“夏禹与后稷的功绩,在于救济世人,所以他们才是贤人。如果能最大程度的利国利民,思虑琐碎又何妨?”
杜预虽然身为将军,然而他是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他的箭射出去往往连最薄的竹片都射不穿。可是每当委任大事,杜预都能够就处在行伍之间,与属下将领士卒们相处得极为融洽。他待人接物,谦恭又有礼貌,对于旁人的询问和请教,他从不隐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教导和培养人才方面,他更是不知疲倦。他对事情的判断非常敏锐,同时在说话言论方面他也十分的慎重。
对于自己所开创的功绩,杜预非常期望能够传名于后世,他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因此,他专门命人刻了两个记载他功勋的石碑,一个沉在万山之下的水中,一个立在岘山之上,说:“谁知道此地以后会不会高山变深谷,深谷变高山呢?”
杜预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希望自己不但能名垂青史,还能够被后人世代传颂,不被遗忘。其实关于这一点,杜预未免有些过于缺乏自信了,对于他所建立的诸多功绩,后世的几个朝代都是极为推崇和认可的,关于这个方面,咱们下次再讲!
父亲和司马懿不和,杜预是如何起家的?——杜预(一)
杜预提出了什么考核官员的制度,堪称现在公司考核KPI的鼻祖?——杜预(二)
哪一朝的开国皇帝竟然是个能力平平的二百五?——杜预(三)
身为驸马爷的杜预,却因何仕途总是大起大落?——杜预(四)
老百姓因何称杜预为“杜武库”?——杜预(五)
究竟是什么促使优柔寡断的司马炎下定决心伐吴的?——杜预(六)
在灭吴之战这件事上,司马炎犹犹豫豫,杜预是如何劝说成功的?——杜预(七)
杜预力主伐吴且统军能力强,伐吴的主帅却因何另有其人?——杜预(八)
曹魏多次久攻不下的江陵城,杜预是如何巧妙拿下的?——杜预(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