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再度回归,分答消失47天里两大逻辑推演
时隔47天,分答再度反场,此前分答官方微信、APP、操作后台均有反场以及新功能的暗示,经过了几次的更换,以及漫长的等待。分答终于在9月28日深夜低调反场,第二天早上它登上了各家新媒体的早报,只是这个反场,没有发布会,没有媒体群访,没有大型PR、甚至连官方微信都没有推送消息。仅仅在后台推送了一个“分答回家”的图片。
就是左边的这个图片,图片中,分答很像疯玩晚归的孩子,去探索新世界,然而好像并没发现什么新鲜玩意。它在夜里回家,一脸萌状,但是遭到了妈妈的打屁股,后者更像使用或者焦急等待的C端用户。
这个曾经刷爆朋友圈的现象级应用,如今选择低调回归,但受关注的程度已经无法和诞生那天媲美,更多的是我们能看到,分答意在加强和“在行”的黏连,这更加让我们有了探索它47天经历什么的兴趣。
第一大可能:监管危机
现在,得以恢复后的分答在内容分类上只剩下3类:职场、健康和科普。但是此前,分答有许多细分领域,包括法律、创投、营销、心理、体育、健身、汽车等诸多细分板块。这种“清零化升级”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与分答官方声称的“重大升级显然不符”。
有评论称,由于语音内容难以审查,部分用户问出了敏感问题。新浪科技援引相关人士的说法称,分答可能正在遭遇监管审查,这种审查细致到平台产生的所有内容。而具体原因为“平台中有用户问了或回答了不该回答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平台遭遇不可预估的审查监管。
有相关猜测认为,分答平台对一些重大事件(曾开设里约奥运专题、有大批运动员和记者入驻)和国际时评(有用户提问过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英镑人民币汇率问题),包括一些擦边球的带”色“问题(问了收听量问一些女答主”两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触碰了雷区。另外饭否、叽歪和嘀咕等遭遇过服务器关闭、停止运营的“待遇”,而且饭否的关停一度长达505天,因之失去了发展的黄金时机。
不过,以上猜测没有得到分答官方的证实,虽现在无法探知具体涉及的雷区,但依旧可从宏观政策上窥见诱因。9月13日,广电总局推出视听服务许可证政策,而分答作为一款拥有听觉上的产品,亦应在其管理范围之内,所以不排除这一新鲜领域,遭到了广电方面的内容审查。值得一说的是,广电和其他内容审查部门,没有对分答这种语音产品进行审查过的先例,此次分答停摆,极有可能包含这些部门的调研和梳理时间。
第二大可能:语音新“革命”的研发
今天,我们发现了分答的新功能,提问的时候可以上传图片。
这是一个和原版之前进步的改动,提问题的C端用户可以更加场景化的把问题、对象叙述的更清楚。然而这是我们自己挖掘的,分答也并没有在官方微信推送中提及这一功能。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小改动,可能一个顶级的构架师半天功夫就可以搞定,那么,下面才是重点, 也就是此次分答耗费47天才研发成功的,我们猜测是智能AI语音监控。
中所周知,语音审核难度比图片视频大。尤其在难度上,人工可以操控文字关键词筛查知道哪些文章是违规的,也可以通过视频截图审核直播流中的违规行为,但语音必须一个不落,从头到尾进行审核,所以不排除分答为了更好呈现内容,或者清理违规内容,进行了AI筛查技术的研发。
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被重视。前不久,谷歌宣布收购Api.ai,后者是美国一家专注于语音交互功能和自然语言学习的初创公司,其产品可以帮助开发者整合语音信息,转换为基于自然语言的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Api.ai平台能够为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app提供云端应用编程接口,在该平台的帮助下,用户可以实现演讲实时记录、语义识别和对话管理等功能。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分答也在该领域进行了布局,从语音识别技术,到语音管理,再到实时语音交互进行AI语音建模,进而产业化。但是,任何一个语音平台都离不开语音大数据的积累,语音大数据库的建模,可以让分答最终完成语音甄别、自动排位、归类,甚至对语音进行AI编辑。
不过,语音大数据需要更强能力的模型,目前基于多种模型结构的复合结构(如CNN-LSTM-DNN)已经证明了可行性,后续基于Encoder-Attention-Decoder的序列学习框架也已经在和语音识别进行结合。目前国内还没有语音平台对这一技术进行完美复制,或者应用,我们不排除分答在大胆研发,和探索,即使消失的47天流失了诸多C端用户。任何一项伟大的技术或者革命,都要在默默无闻中饱受质疑、非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