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捕鱼也会有危害?流传千年的鸬鹚捕鱼,为何会被禁止?

xwbar的头像
2025-05-06 06:13:25
/
世界杯克罗地亚

鸬鹚捕鱼也不是很容易学会的,需要驯服并且不断地训练鸬鹚。训练项目包括让鸬鹚听懂口令,捉完鱼及时飞回渔民的竿子上等等,非常的考验人和鸬鹚的默契和合作熟练度。一般人想学需要向当地的老渔民请教,比较有讲究。

鸬鹚捕鱼为什么能沿用千年?

鸬鹚,也叫鱼鹰、水老鸦,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海鸟。它们的翅膀宽大,颈部较长,羽毛一般呈现黑带墨绿的颜色,而且泛着油亮的光泽。鸬鹚的种类非常丰富,外形差异也比较大,最大的弱翅鸬鹚体长是最小的侏鸬鹚的3倍。

鸬鹚主要生活在欧洲、亚洲、非洲,虽然是海鸟,但它们并不是生活在海洋之上的鸟类,而是栖息在沿海地区。鸬鹚惯于小群体性聚集在海滨的小岛、河流、池塘、湖泊等地,可以在悬崖、码头、石头地上筑巢。

鸬鹚之所以能成为人类优秀的搭档,是因为它们拥有极强的捕鱼能力。首先鸬鹚是潜水和游泳健将,它们飞行潜水的姿态非常美丽,先把脑袋脖子伸直,翅膀缓缓扇动,低低地从水面掠过,下水后跃出一点再翻身下潜。

其次鸬鹚有带钩的尖嘴和敏锐的听力,可以在准确地分辨出猎物在水中的动向。有时候水域比较昏暗,水下可见度很低,几乎看不清环境。这时鸬鹚就会听声辨位,借助自己的翅膀划水,悄悄地潜伏到猎物的身边,然后猛地发动攻击。

鸬鹚的捕鱼能力之强令人震惊,每只鸬鹚一天就能抓20多公斤鱼,而且渔民往往会同时驯养很多只鸬鹚。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渔民可以用鸬鹚捕鱼在捕鱼旺季收获200多斤鱼,品质优秀的鸬鹚甚至连甲鱼都能咬上几口。

为什么发布鸬鹚捕鱼禁令

造成生态失衡

因为鸬鹚捕鱼速度快、抓鱼数量多,很多渔民都在家里驯养多只鸬鹚。这些鸬鹚一旦下水是不会选择性地觅食的,而是看到什么就抓什么。因此再看鸬鹚的食谱,很多珍稀鱼类也位列其中,是不利于水生生物保护的。

而且大群鸬鹚在人的影响下聚集在一片水域,会导致水中的鱼类数量锐减。其他以鱼为食的飞禽失去了一部分食物,水中的微生物、水草等也会因为鱼变少而大肆增加,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是一种不良的循环。

会对鸬鹚造成伤害

鸬鹚有一个习惯,就是它们在水里捕猎成功后,会冒出水面把鱼吞咽。在渔民训练鸬鹚抓鱼时,往往会在它们的脖子上套一根麻绳,有时是一个皮圈,上岸时把鸬鹚的脖颈捏住,在喂鱼时才解放鸬鹚的脖子。

这样做能避免鸬鹚在出水时习惯性地把鱼吞吃,但脖子上的束缚其实是在强行扼杀鸬鹚的天性。而且有时使用的绳子、圈套如果材质不好,或者捆绑的方法不正确,就有可能伤害鸬鹚的脖颈,导致它们无法觅食。

而且鸬鹚捕鱼也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在不少景区都有人让鸬鹚表演抓鱼来收取观看费用。它们不仅终身失去自由,还需要每天高强度地表演,这是不利于人类把控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行为。

现代捕鱼方式的多样化

如今人们制作出了各种新式的渔网、钓篓、钓竿等钓鱼工具,捕鱼的效率大大提升。比起需要驯养鸬鹚所需要的长期投入,使用新型设备捕鱼的成本更低,而且可控性更强,是相对来说更科学的方法。

我国已经大力倡导渔民使用环保方式捕鱼,还会定期为渔民展开技能培训,或者限制相关的捕捞手段,像鸬鹚捕鱼、石灰捕鱼这样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的方法已经在慢慢地淘汰掉了。

鸬鹚捕鱼违法吗?

现在我国对于养鸬鹚的管控比较严格,驯养鸬鹚需要到相关部门取得资格、办理手续,而且对于养鸬鹚区域也进行了限制,只能在特定的某一水域进行,像保护区之类地方的更是不允许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鸬鹚捕鱼已经属于违法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有特定要求的还需要得到多重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时,鸬鹚已经是我国“三有”保护动物,非法抓鸬鹚可能会受到惩罚。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环境为我们创造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为了获取利益而不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最后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禁止鸬鹚捕鱼也是一种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鸬鹚捕鱼会影响生态环境,是不容置喙的违法行为,可千万不能被眼前的一时利益蒙蔽双眼酿成大错。你见过鸬鹚捕鱼吗?你认为鸬鹚捕鱼应该被禁止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常见问题解答
Mirror全CG解锁存档 v3.0 免费版(支持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