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美术报

xwbar的头像
2025-10-11 07:40:29
/
世界杯克罗地亚

◆王熙林 李路希

【摘 要】殷商至西周时期,我国髹漆皮甲考古实物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大多依靠出土甲泡、皮革、织物、残留漆层等间接证据证实其存在。这些物证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冲突的加剧,战争模式由车战向步战转变,髹漆皮甲因更适用于步兵作战而被大量生产。此转变在南方楚地出土的皮甲中多有印证。战国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大量铁甲护具出现,髹漆皮甲的使用逐渐减少。这种轻便耐用又兼具艺术性的防护器具在后世数千年中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近代热兵器取代冷兵器后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本文通过分析考古出土实物与相关资料,系统梳理殷商至战国时期髹漆皮甲的发展与演变脉络,揭示髹漆皮甲技术的起源。

【关键词】髹漆皮甲;考古出土;演变进程

髹漆皮甲作为古代中国最为常见的防护器具,其发展反映了王室政权与封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方向。殷商至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装备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髹漆皮甲作为这一时期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其发展和演变过程长期受到考古领域与中国古代军事史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目前,针对该时期髹漆皮甲的相关研究已积累大量的考古资料,但在技术发展脉络梳理、地域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与社会军事变革的关联性探讨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以考古出土的髹漆皮甲实物与相关遗存痕迹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记载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探讨髹漆皮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通过分析殷商到西周时期髹漆皮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揭示早期髹漆皮甲在材质工艺与使用功能上的突出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的转变对髹漆皮甲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冶铁技术发展导致皮甲衰落的内在原因,梳理髹漆皮甲技术发展与社会军事变革的互动关系,为古代军事史和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殷商至西周时期髹漆皮甲的技术基础

皮甲的起源可追溯至史前传说中的“兽身”一词。《史记·五帝本纪》引《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1]。”其中,蚩尤的“兽身”被学界考释为早期的兽皮护具,是髹漆皮甲护具的原始雏形[2]。殷墟三期侯家庄M1004墓道出土的髹漆皮甲遗迹作为首次发现的相关考古实物,印证了商代皮甲的存在[3]。甲片表面残留色彩与纹饰,皮胎虽已朽,但残留漆膜显示其表面曾有髹漆彩绘,证实商代已存在早期的髹漆皮甲工艺。这种皮甲虽形制简单,却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对皮革材料进行加工利用。此时的髹漆皮甲已兼具防护与仪仗功能,其纹样装饰可能与祭祀、军事和穿戴者的身份相关。

除了殷墟三期侯家庄M1004出土的髹漆皮甲实物,殷商至西周时期无其他髹漆皮甲出土,只能从其他相关材料探究该时期髹漆皮甲的发展情况。殷商至西周时期,髹漆皮甲常缝缀圆形或半圆形青铜泡饰,其边缘有穿孔,通过皮革或织物固定于甲衣表面用以防护,学术界称之为“泡状缝缀甲”。经调研,殷商至西周时期,甲泡大量出土。河南鹤壁浚县辛村商墓出土的105件青铜泡背面残留皮革痕迹,证实了此类铜泡作为防护加强构件的用途。陕西宝鸡西周竹园沟墓地也发现了透顶铜泡。这些透顶铜泡排列规律且伴有织物印痕。铜甲泡一般排列整齐,分布于墓葬主人的小腿或墓葬中某一处,与皮盾、铜甲胄等防御性器具一同出现。根据考古出土实物,铜甲泡的周围可能会有细丝或皮革残留,说明其应嵌缀于皮革或纺织品之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铜甲泡应为皮甲拼接构件。在北方地区,与皮甲相伴的铜甲泡在多个墓葬出土,如朱开沟墓地、昌平白浮墓地以及晋陕高原地区的墓地等,这说明殷商至西周时期皮甲的广泛应用。同时,这一时期铜质的分体护甲出土数量较少,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人们大量使用皮甲进行防护。

殷商时期,我国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土著族群和方国。这些土著族群和方国彼此独立,尚未形成统一政权。所以在商代至西周时期并无出土的皮甲实物,也无相关典籍资料记载,但通过中原与南方的文化交流,我们可推测其技术渊源。如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商代南方重要据点)出土的青铜胄与中原形制相似,说明该地的甲胄制作可能沿用中原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髹漆皮甲的繁荣与衰落

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余威尚存,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周礼的约束。战争大多是局部性的,规模和频率都相对有限。春秋早期以车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步卒人数较少,因此,这一时期的髹漆皮甲出土也很少。随着后期战争爆发频率和规模的逐渐加大,车战模式的劣势逐渐显现,各国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由车战模式变为步兵作战模式,如鲁国的“初税亩”、晋国魏舒的“五乘为三伍”以及郑国“鱼丽之阵”等一系列举措,这导致战争规模扩大。皮甲作为当时最有效的防护器具,需求也随之增加。

春秋中晚期,我国南方楚地范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髹漆皮甲实物,大多为札甲,由形状不一的甲片连缀而成。南方楚地自古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盐铁论·卷一》记载“荆扬之皮革骨象”。荆扬地区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的皮革、兽骨和象牙为大宗货物,产量丰富,为髹漆皮甲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髹漆皮甲的出土种类表明,牛皮为常规皮甲的主要制作材料。除了牛皮,荆门郭店郭家岗还出土了带有毛发的皮[9],疑似熊皮。河南淅川M2和湖北当阳曹家岗M5出土的甲片规格一致、数量较多,印证了楚地具有规模化的皮甲生产。其中,曹家岗M5墓葬出土的皮甲形制与后期曾侯乙墓的皮甲相似,表明该技术在春秋时期早已成熟。

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中期,髹漆皮甲除了使用髹红、黑二色大漆,部分墓葬出土的髹漆皮甲还具有其他装饰。春秋晚期当阳曹家岗M5楚墓出土了193件甲片金属装饰物,厚度约0.025毫米[1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M1出土的甲片上有部分圆形金箔片装饰[11]。这些例子显示出地方诸侯或贵族已拥有更多自主权和财力来彰显自身的地位与实力。

战国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皮甲的使用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考古发掘报告显示,战国早中期出土的髹漆皮甲数量较多,到了晚期仅有几处遗址出土髹漆皮甲。

结论

殷商至西周时期出土的髹漆皮甲数量较少,仅见于安阳侯家庄M1004墓葬中出土的髹漆皮甲残痕、M1001墓葬中出土的皮胄残痕。同一时期北方和中原地区有大量铜甲泡出土,其中有部分粘接着皮革和丝线痕迹。青铜甲胄出土数量较少,从侧面印证了该时期的人已采用髹漆皮甲作为防御护具。

春秋早期的考古发掘中少有皮甲出土,仅山东长清区仙人台燕国墓葬出土一块具有云雷纹的皮甲残片。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期,随着战争爆发频率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髹漆皮甲开始大量出现,且出土大量尺寸和形制统一的皮甲。战国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髹漆皮甲走向没落,铁甲登上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本纪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赵戈.时段理论视野下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3]彭波.先秦时期出土皮革制品的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强国墓地[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J].考古,1976,(4):246-258+228+281-284.

[7]郭宝钧.浚县辛村[R].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8]张天宇.试论带钮铜钖[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12):37-50.

[9]王佩珍.郭家岗战国女尸墓出土丝绸及皮甲的整理与研究[J].江汉考古,2019,(S2):176-183.

[10]赵德祥.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8,(4):455-500+513-522.

[11]乔保同,李萌,王凤剑.河南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M1、M2及陪葬坑发掘简报[J].文物,2020,(10):4-45+2+1.

课题项目:淮南市2024—2025年度淮楚文化专项课题“战国楚地髹漆皮甲性能评估及活化”(淮社科联字〔2024〕14号)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图说大连(5)棒棰岛为什么叫棒棰岛
全民奇迹时装获取方式有哪些